您现在的位置: 第二高中>> 走进校园>>校园新闻>>正文内容

校园新闻

【宏照家教】好话说三遍,鸡狗不耐烦——心理学的“超限效应”

马克·吐温偷2元捐款

美国著名作家马克·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。

最初,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,使人感动,准备捐款。

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有讲完,他有些不耐烦了,决定只捐一些零钱。

又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有讲完,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。

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,马克·吐温由于气愤,不仅未捐钱,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。

家庭教育中的“超限效应”

这种刺激过多、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,被称之为“超限效应”。

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:当孩子没考好,父母会数次重复批评,孩子犯一次错,父母会一次、两次、三次,甚至四次、五次重复做同样的批评,结果却是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。被“逼急”了,就会出现“我偏要这样”的反抗心理和行为。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,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,受到重复批评时,他心里会嘀咕:“怎么老这样对我?”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,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。

平时生活中往往有些孩子因为恋人和父母闹翻,就是因为“超限效应”。

其实大大多时候父母是对的,因为他们的阅历比较深厚,而孩子往往被暂时的假象迷惑,这样就产生矛盾,父母反对的越厉害,孩子的态度越坚决,这样做的后果,将来他们都会后悔的:孩子自己断了后路,遇到了事情只有自己承担,而父母对孩子失望之极,也极少过问孩子的生活,在孩子一辈子受委屈,在经受痛苦的时候,父母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,一辈子心疼孩子又无可奈何。

可见,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,应对孩子“犯一次错,只批评一次”。如果非要再次批评,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,要换个角度、换种说法。这样,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“揪住不放”,厌烦心理、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。

可见,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,应对孩子“犯一次错,只批评一次”。如果非要再次批评,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,要换个角度,换种说法。这样,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“揪住不放”,厌烦心理、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。

学校教育中的“超限效应”

“超限效应”在学校教育中也时常发生,拖堂就是一例。这是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。此外,还有内容过量、同一重复等的超限效应。这些效应的结果都使学生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,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率。

同样,超限效应在教师的批评过程中也将出现。例如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后,过了一会,又觉得意犹未尽,重复批评了对方一次,接着还是批评……这样一而再,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,使学生极不耐烦,讨厌至极。

公交车上两个小学生在一起叽叽喳喳谈天论地,当说到自己的老师,其中一个小学生说:

“俺班主任批评人最残忍了,倒不是劈头盖脸就是一顿,然后就没事了,而是不紧不慢地和你说话,一说能说半个多小时,老天,真是能把人听得烦死了!”

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批评学生要有个限度:学生第一次挨批评时候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,但是在第二次,往往使厌烦度倍增,随着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,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,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,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,所以教师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。

表扬学生也有个限度:差生听惯了批评,对批评根本不当回事儿。新学期换了个班主任,一开始对这个差生的某些“闪光点”作了表扬,起初这个差生很受感动,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,老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,而且有许多是有意拔高的。他认为这是老师在哄自己,名义上表扬,实际上让我注意这些方面,这分明是看不起自己,不信任自己。于是,他一听到表扬,就大为恼火。

曹操智谋巧对“超限效应”

超限效应在历史上也有典型的例子:曹操进攻黎阳,与袁谭、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,袁谭、袁尚败走,退回邺城。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,郭嘉说:“袁绍(生前)喜欢这两个儿子,没能决定让谁作继承人。如今,他们权力相当,各有党羽辅佐。局势危急,就相互援救;局势稍有缓和,就又会争权夺利。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,变乱发生后,再攻打他们,可以一举平定。”曹操以计回到许都。

不久,袁尚果然亲自率兵攻打袁谭,大败袁谭。袁谭逃到平原,袁谭派辛毗到曹操那里求救。袁谭先投降曹操击败袁尚,后袁谭再反,被曹操所杀。袁尚、袁熙兄弟投奔乌桓,曹操旋即向乌桓进兵,击败乌桓,袁氏兄弟被迫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。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,要一鼓作气,平服辽东,捉拿二袁。曹操采取谋士之言:公孙康向来惧怕袁氏吞并他,二袁上门,必定猜疑,如果我们急于用兵,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。我们退兵,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。

果然,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,心有疑虑。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,现在二袁兵败,如丧家之犬。无处存身,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。如收留二袁,必有后患,再者,收容二袁,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。但他又考虑,如果曹操进攻辽东,只得收留二袁,共同抵御曹操。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,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,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。于是割下二袁首级,派人送到曹操营中。

曹操根据公孙康的利益冲突逻辑采取了转回许昌的策略,而公孙康在得知曹操转回许昌不进攻辽东的时候,他便采取了杀死二袁的策略,从而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。而这其中最聪明的是曹操,没有急于用兵,造成“超限效应”,而是回撤,不费一兵一卒灭了二袁。

酒倒七分满,留有三分情

“酒七茶八”。语言学家拉克夫曾说过三个说话的原则:1.说话不要咄咄逼人;2.让别人也有说话的机会;3.让人觉得友善。那些说起话来滔滔不绝、唠叨不停的人,常常不考虑听者的感受,不考虑自己所说的话是否是别人需要的,也经常不给他人说话的机会,所以有时候也容易招人烦。

领导讲话:下面我讲三点,听众是可以接受的,如果领导说我讲六点,恐怕大多数人都是忍受,对讲话内容早已不感兴趣;如果领导说我讲九点,绝大多数人会急疯!

马寅初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,有一次曾经在百忙中参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师的结婚典礼,就来了个一句话的演讲:“我想请新娘放心,因为根据新郎大名,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!”人们听了马校长的这一句话,起初莫名其妙,后来联系到新郎的大名,恍然大悟:良夫,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吗?

老家有一句俗语:“好话说三遍,鸡狗不耐烦”,任何沟通,特别是旨在诱发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,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,否则就是“嘴上抹石灰——白说”!


63K